当前位置主页 > 牛羊养殖 >
热门搜索:

羊霉麦芽根中毒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8-03-30   
麦芽根是大麦酿造啤酒的副产品,常作为奶牛饲料利用。饲喂发霉的麦芽根可引起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日本(1952)、法国(1960)、泰国(1960)、德国(1966)、南非(1967)、前苏联(1977)等国曾先后有奶牛霉麦芽根中毒的报道。我国首先由黄祝封(1963)发现本病,黑龙江省某奶牛场170头成牛奶牛中发病138头。以后广东(1978)、浙江(1 980)、北京(1984)相继见有报道。本病主要发生于乳牛。已见有实验性棒曲霉毒素中毒的资料报告。

病因及发病机理 本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多起奶牛霉麦芽根中毒。堀道等报告在霉麦芽根中发现荨麻青霉,从中提取出展青霉素(patulin)。大久等在另一次霉麦芽根中分离到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提纯米曲霉素(mal-toryzine)。板垣证实,奶牛霉麦芽根中毒主要是由荨麻青霉产生的展青霉素所致。60年代,法国、保加利亚和德国先后报道霉小麦或霉麦芽根饲喂奶牛引起中毒,系棒曲霉产生的棒曲霉素(clavacin)所造成。Sohultz等(1968,1969)应用由霉麦芽根中分离出来的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对小鼠和牛进行了毒性试验,6月龄小公牛饲喂接种棒曲霉的玉米饲料后,出现与“霉麦芽根中毒”相似的症状。Kellerman等(1976)报道,应用可疑棒曲霉饲料或棒曲霉纯培养物对牛和绵进行人工复制发病试验获得成功。蒋次升和李庆怀等研究证实,奶牛霉麦芽根中毒的致病真菌为棒曲霉。

以棒曲霉为主的产毒真菌污染的麦芽根或谷物,可产生棒曲霉素。1944年,Hooper等证实了棒曲霉素和展青霉素是同一种化合物。

据研究证明,棒曲霉在以糯米或麦粉粒等为基质的培养基中,添加麦芽浸膏,培养12天可提高产毒量。最佳产毒温度为30℃。展青霉素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损伤神经系统,特别是脑、脊髓和坐骨神经干,引起感觉和运动障碍。除展青霉素外,Buchi等(1973)还从泰国的棒曲霉菌株培养物中提取代谢产物细胞松弛素E(cytochalasin E)。Clardy等(1975)从该菌株培养物中又获得两种毒素:色氨酸震颤素(tryptoquivaline)和去甲色氨酸震颤酮。Buchi等(1977)从相同来源的另一棒曲霉菌株中获得和色氨酸震颤素有关的另外4种毒素:去甲色氨酸震颤素、脱氧色氨酸震颤素、脱氧去甲色氨酸震颤素和脱氧去甲色氨酸震颤酮。此外,棒曲霉还能产生曲酸。

症状

多在采食霉麦芽根后3~4日发病,主要表现神经症状。病牛兴奋不安,对周围刺激敏感,全身肌肉痉挛、震颤,后躯更为明显。驻立时两后肢频繁更换负重,休息时一侧球节向前突,蹄向后翻卷,两前肢呈“八”字形叉开。行走时步态僵硬,后肢呈“鸡跛”。严重病例则卧地不起,初呈胸位伏卧,后期呈侧位横卧。肢体进行性麻痹,最后瘫痪。濒死期角弓反张,口吐白沫,体温升高到41~42℃。其次还表现消化障碍和毒血症。病牛食欲废绝,排带粘液黑色粪便,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有干性和湿性罗音,心搏动亢进,心音浑浊,节律不齐,脉搏增数、细弱,心力衰竭。

病理变化

特征性病变在神经系统和骨骼肌。脑膜充血,脑软化,脊髓液增多。中枢神经的血管普遍扩张充血,血管周围出血、水肿。丘脑、中脑和延髓神经核的神经节细胞以及腰部脊髓灰质腹角的运动神经细胞肿胀变圆,尼氏小体消失、胞浆红染或散在大小不一的空泡,核固缩、溶解消失。外周神经干(股、臂神经)周围胶胨样浸润,散在出血条斑。胶原纤维蓝染、粘液样变性,神经纤维脱髓鞘。股后肌群和腰肌等骨骼肌色泽浅淡浑浊,质地脆弱,有明显出血。肌纤维肿胀增粗、断裂,横纹消失,或散在小空泡,核固缩或溶解消失。严重病例可见肌纤维坏死和钙盐沉积。

此外,还可见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心、肝、肾等实质器官肿大、变性、出血以及肺淤血、肺水肿等病变。

诊断

根据所饲霉麦芽根眼观呈污灰黄绿色、散发霉味、结成团块等病史材料,结合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为确证诊断,必须进行真菌及其毒素的有关检验。

1.可疑致病饲料的真菌分离、培养、鉴定:按无菌操作,用改良察氏培养基接种分离培养,于26℃温箱内培养5~9天。确认菌相构成的优势真菌为棒曲霉,其菌落呈蓝灰绿色,周边白色,表面凸起呈丛状或绒状,菌层厚密,菌落表面有细小水株,菌落直径2.5~3.5cm,脊侧呈白色或淡乳黄色,有放射状沟。镜检,分生孢子头呈棍棒状,分子孢子梗粗大,长1.5~3.O mm,直径20~30µm,光滑无色,顶端稍膨大形成棍棒状顶囊,顶囊长150~300 µm,宽40~60 um,顶囊部生长单层的小梗,结构密集。分生孢子椭圆形,光滑。

2.小鼠或鱼毒性试验:取含有50%可疑致病霉麦芽根的饲料,用馏水制成条状或颗粒料,喂小鼠或鱼,多数在3天内发病致死, 对照组小鼠或鱼不发病。

3.将分离到的棒曲霉菌扩大培养,做成菌饲料,饲喂牛或绵羊,进行人工复制发病试验,可获得成功。

防治

迄今尚无特效解毒药和有效的防治办法。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