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图解 | 加州鲈寄生虫病及防控建议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6-08   

近年来,随着饲料技术的突破,加州鲈养殖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如火如荼。然而,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病害问题也日趋严峻:一方面,病毒病如虹彩病毒病和某些细菌病如诺卡氏菌病等,发病率高、传染性强、死亡量大、治疗十分困难,给加州鲈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另一方面,即使是相对容易诊治的寄生虫病,由于一线从业人员对寄生虫认识不足或缺乏相关检测技能经验等原因,也存在大量误诊现象,最终因用药不当而损失惨重,令人十分惋惜。

在接检的三百余份加州鲈病鱼样本中,共检出寄生虫11种:从分类看,原生动物类2种,纤毛虫类5种,单殖吸虫类1种,甲壳动物类2种,其它1种;从寄生部位看,寄生于血液的有1种,仅寄生于鳃部的有3种,仅寄生于体表的有3种,可同时寄生于鳃和体表的有4种。详细如下:




1

锥体虫:肉足鞭毛门,动基体目,锥虫亚目,锥体科,锥体虫属

寄生部位:血液。

病症与危害:少量锥体虫感染病鱼无明显异症,大量感染时病鱼鳃丝灰白,血凝异常,可致持续性大量死鱼。

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高温期,珠三角地区8月~10月常见,尤其是淤泥厚、水蛭多的池塘。

诊断方法:取心脏、肾脏等处的血液镜检。

防治建议:据相关文献,锥体虫可能通过水蛭吸血而传播,一旦锥体虫寄生于血液中,一般药物很难渗透到血液将其驱杀。因此,目前该病无有效治疗药物,主要靠杀灭水蛭进行预防。



2

隐鞭虫:肉足鞭毛门,动基体目,波豆亚目,波豆科,隐鞭虫属

寄生部位:鳃部。

症状与危害:少量感染时无明显病症,大量感染时摄食变慢,容易诱发烂鳃病。

流行特点:朝鱼,5~7月份常见。

诊断方法:取适量鳃丝制成水浸片镜检,可见运动虫体。

诊治建议:可用硫酸锌等广谱性杀虫药。


3

车轮虫:纤毛虫门,缘毛目,壶形科,车轮虫属

寄生部位:鳃部和体表鳍条等处。小规格苗种以寄生于体表鳍条等处为主,中成鱼主要寄生于鳃部。

症状与危害:小规格苗种阶段,大量寄生于体表时可致病鱼游动缓慢、反应迟钝、摄食变差,严重感染时可致大量死鱼甚至全塘覆没;中成鱼阶段,一般不直接致死,但会引起摄食变差,以及诱发细菌感染等。

流行特点:几乎养殖全程均可感染,小规格苗种特别容易感染。

诊断方法:剪取适量鳃丝、鳍条等制成水浸片镜检。中成鱼阶段,需格外留意小型车轮虫。

防治建议:可使用针对车轮虫类专用药进行处理。小规格苗种应每2~3天检测一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否则大量感染后即使用药也难免有较大损耗。


4

斜管虫:纤毛虫门,管口目,斜管虫科,斜管虫属

寄生部位:主要寄生于鳃部。小规格苗种阶段,偶尔也可从体表检出。

症状与危害:摄食变差,游动缓慢,严重感染时可致小规格苗种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没,也可致中成鱼持续性死亡。

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水温15~20℃时,珠三角地区11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水质恶化时4月份小规格苗种仍可发病。

诊断方法:取适量鳃丝制成水浸片镜检。

诊治建议:斜管虫相对较难处理,往往需要多次用药才能有效驱杀。因此,杀虫第3天务必复检,如有虫则需再次用药。



5

杯体虫:纤毛虫门,缘毛目,累枝科,杯体虫属

寄生部位:以体表为主。

症状与危害:小规格苗种,大量感染时病鱼摄食变慢,浮于水面,反应迟钝,身体发白,严重时甚至可致大量死鱼。

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3~5月份,以小规格苗种感染为主。

诊断方法:剪取适量病鱼鳍条、鳃丝等制成水浸片镜检。

防治建议:使用硫酸锌等广谱性杀虫药即可。



6

毛管虫:纤毛虫门,吸管目,枝管科,毛管虫属

寄生部位:鳃部。


7

累枝虫:纤毛虫门,缘毛目,累枝科,累枝虫属

寄生部位:以体表为主。

症状与危害:病鱼体侧有浅表性溃疡灶。

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5~8月。网箱养殖容易感染此病。

诊断方法:取适量病灶处鳞片、粘液等镜检。

防治建议:可使用硫酸锌等广谱性杀虫药进行驱杀。注意保持水质清爽和适宜的肥度。



8

指环虫:单殖吸虫类,指环虫科,指环虫属

寄生部位:鳃部。

症状与危害:一般无明显病症,严重感染的病鱼常伴有烂鳃。

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4~6月,雨季尤其。极易诱发烂鳃病。

诊断方法:取适量鳃丝制成水浸片镜检。

防治建议:使用甲苯咪唑类杀虫药。


9

锚头鳋:桡足类,剑水蚤目,锚头鳋科,锚头鳋属

寄生部位:体表(尤鳍条)。

症状与危害: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病症,大量寄生时可致鱼群烦躁不安,食欲减退,身体消瘦,以及诱发细菌感染等,但一般不直接致死。(注意:锚头鳋寄生于草鱼等品种时可致体表出现明显红点,但寄生于加州鲈体表时一般不会出现红点,诺卡氏菌感染导致加州鲈花身的可能性更大)

流行特点:几乎全年均可发病。

诊断方法:仔细观察病鱼体表,可见“针状”虫体(肉眼可见虫体)。

防治建议:可用甲壳动物类专用药进行处理,如溴氰菊酯等。需要指出,针对该虫一般需连续用药2次或以上才能彻底杀灭。

10

鯴:鳃尾类,鯴科,鯴属

寄生部位:体表。

症状与危害:鯴类以宿主的组织细胞、粘液及血液为食,可致鱼体消瘦,造成鱼群不安,易诱发细菌感染。严重时甚至可致中成鱼死亡。

流行特点:全年均有流行。

诊断方法:仔细观察病鱼体表。(肉眼可见虫体)

防治建议:可用甲壳动物类专用药进行处理,如溴氰菊酯等。



11

钩介幼虫:蚌类的幼虫。

寄生部位:鳃和体表(鳍条)等

症状与危害:少量寄生时无明显异状。小规格苗种阶段,大量感染时可致鱼苗黑身、行动迟缓甚至大量死亡;中成鱼阶段,可致摄食变差,也有报道可致大量死亡。

流行特点:在3~10月均可感染发病。

诊断方法:取适量鳃丝、鳍条等镜检。

防治建议:目前无针对该虫的有效药物。务必以预防为主,关键在于彻底清塘,控制池塘中蚌类的数量。

除了上述提到的11种寄生虫外,据相关报道,鱼波豆虫、微孢子虫、小瓜虫等也可感染加州鲈致病。随着养殖环境的恶化,预计未来感染加州鲈的寄生虫种类仍会进一步增加。这一方面要求我们一线渔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诊断技能,找准病原,对症下药,对因下药,以提高治疗成功率,最大限度降低病害损失;另一方面,“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加州鲈寄生虫病的防控工作要贯彻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需要养殖户科学养殖,精细管理。

站在养殖管理层面,我们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寄生虫的防控工作:

其一,干塘时彻底清塘,杀灭蚌类、水蛭等有害生物。钩介幼虫是蚌类的幼虫,锥体虫依赖水蛭传播,彻底清塘时预防这两种寄生虫病的主要措施。

其二,养殖过程,科学调水,维持水质的肥活嫩爽。这在育苗阶段尤为重要,水质偏瘦的苗塘寄生虫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水质偏瘦时,寄生虫的食物变少,进而附着于鱼体觅食,同时,由于水质不稳定,鱼体反复受刺激而抵抗力下降,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合理使用多肽、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肥和有益菌,使水体维持适宜的肥度,可以降低寄生虫病的发病率。

其三,养殖过程,精细管理,坚持每天巡塘,发现异常及时采样送至专业机构进行全面科学的检测,以准确诊断,针对性用药。避免盲目性杀虫,以免耽误病情,错过治疗良机;减少预防性杀虫,以免产生耐药性,当真正需要杀虫时却无药可用。

总而言之,以防为主,精细管理,是我们科学养殖的坚盾;准确诊断,精准用药,是我们防治病害的利矛,一手持坚盾,一手握利矛,养殖成功可期矣!

火币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