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河蟹溞状幼体的形态结构介绍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5-24   
 
    河蟹幼体是通过几次显著的变态而发育长大的。幼体个体的增长和形态上的变化,都发生在每次蜕皮之后,因此,蜕皮是发育变态的一个标志。这个幼体期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期三个阶段。溞状幼体分5期,经5次蜕皮变态为大眼幼体(即蟹苗);大眼幼体经1次蜕皮变成幼蟹;幼蟹再经许多次蜕壳才逐渐长成成体。

    溞状幼体状似水蚤,故而得名。体分头脑部和腹部。头胸部为一圆球状头胸甲包裹,占身体的大部,前端长有相反方向的两根长刺,和触角同向的称额刺,另一较长的称前刺。头胸甲两侧各有一根侧刺。头胸甲后缘长有锯状细刺,甲壳表面有细纹,额刺根部两侧有一对复眼,系由数百个六角形晶状体的单眼组成,复眼中心为色素较深的视网膜部分。口位于头胸腹面,前后排列着触角、颚足、大颚、小颚等附肢。头胸部之后即腹部,腹部细长分节,最后分叉称尾节。腹部体节背面正方形,后侧角呈尖刺状突起,有的节两侧各具一侧刺。每一节后缘都覆盖后一节的前缘,节间有柔软的皮膜连接,和虾体相似,腹部可屈伸摆动。腹部附肢的发育是随溞状幼体的发育而变化的。尾叉坚挺,各为2节,内面生长数根刚毛,末节内缘具短毛,作栉状排列。肛门开口于尾节和前节交接处腹面正中。溞状幼体甲壳系几丁质,少钙质沉淀,富弹性,常有黑或红的色素斑块形成体色。

    溞状幼体生长,需蜕去外皮壳,每蜕皮1次,体积增大,形态发生细微而规则的变化。溞状幼体需蜕皮5次,故根据蜕皮龄期分成Ⅰ~Ⅴ期溞状幼体。

    Ⅰ期:溞状幼体体长1.6~1.79毫米;头胸甲长0.7~0.76毫米;腹部长1.1~1.18毫米;眼径(0.14~0.16)毫米×(0.2~0.22)毫米;头胸甲后缘具10~12根细刺。尾叉内侧有刚毛3对。头胸部附肢7对,前后次序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第一颚足、第二颚足。

    Ⅱ期:溞状幼体体长1.720~1.850毫米;头胸甲长0.900~0.980毫米;腹部长1.328~1.400毫米;头胸甲后缘小刺10~12个。内侧缘刚毛2~4根。眼具眼柄,可转动。腹部7节,腹部2~6节具游泳足芽突,尾叉内侧刚毛3对。

    Ⅲ期:溞状幼体体长2.31~2.47毫米;头胸甲长1.02~1.08毫米;腹部长1.48~1.57毫米;头胸甲后缘具锯状细刺十余个,细长刚毛15~16根。腹部7节,2~5节每节长度相当,宽略大于长,1、6两节较小,尾节最小,宽约0.42~0.45毫米。尾叉内侧刚毛4对。

    Ⅳ期:溞状幼体体长3.315~3.402毫米;头胸甲长1.400~1.472毫米;额刺1毫米左右,长度超过背刺。头胸甲后缘具刚毛12根;锯状细刺10~12根。腹部7节,总长2.311~2.558毫米。尾叉内侧刚毛4对。

    Ⅴ期:溞状幼体体长4.1~4.5毫米;头胸甲长1.58~1.7毫米。头胸甲后缘有一行较小的锯状刺,具刚毛16根。腹部7节,总长3.4~3.5毫米。尾叉内侧有刚毛5对。
 
 
火币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