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黄颡鱼的水霉病病因、症状及防治方法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8-06-11   
霜降过后,气温逐渐降低,鱼又到了长膘的季节。本可以尽情的让鱼长膘,可又到了水霉高发的季节,此季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遇水霉。水霉病和鳃霉病是水产养殖中最常见的真菌性疾病,又到了水霉高发的季节。一旦感染,鱼吃食会受到极大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引起大面积死鱼。
  
病因
  
水霉病是由水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疾病,在我国淡水水产动物中的体表和卵上共发现的水霉有十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
       
水霉对温度适应范围很广,对水生动物种类没有选择性,凡受伤的机体和卵均可被感染致病。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捕捞、运输、转池操作时引起鱼体表受伤、鳞片脱落造成,水霉菌侵入伤口,向内外长出菌丝,分泌毒素,引起组织溃烂,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棉毛状菌丝;


鱼体表被寄生虫咬伤,或因饲料中营养不良引起表皮溃烂,水霉菌随溃烂部位侵入,也可引起水霉病;


各种原因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水霉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其是早春和冬季,越冬鱼种、鱼卵、鱼苗易染此病。同属真菌病害的鳃霉病多发生在5~10月水质恶化、发臭的鱼塘。
  
养殖生产当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本身没受过伤的鱼也会得水霉病,因此鱼体质也是一重要因素。
  
症状 
  
体表的水霉病,也叫肤霉。霉菌属于植物性病源体(植物性病源体有:病毒、细菌、真菌、藻类),也归类为传染性病源体。低温发病。生存水温5-26℃均可发生,20℃以下比较多见,适宜繁殖水温13-18℃,25℃以上时各种孢子繁殖力减弱不易感染。盐度范围,见于淡水,对盐度敏感(万分之四以上的盐度生长繁殖受影响),适宜生长的水体pH:6.4—8.0,最适pH.7.2,为好氧真菌。无孔不入。在20度以下低温时,拉鱼机械损伤,营养不良引起皮肤粗糙创伤,网箱密度大相互摩擦,胸鳍有硬刺相互挂伤,抢食拥挤擦伤,冻伤等,只要体表有伤,你看得见看不见的伤,它通通可以钻进去。  
  
患病的水产动物食欲减退、行动呆滞,在病鱼头部、吻端、尾部、躯干或鳍条,有时甚至在鳃部有水霉寄生,并粘附污泥和藻类,其状如覆盖棉絮,故俗称“白毛病”。水霉的动孢子侵入伤口先长内菌丝,再长外菌丝。内菌丝像树根一样从宿主的损伤组织处深入到皮肤和肌肉内吸收营养物质,菌丝体蔓延扩展向外生长出外菌丝。当你肉眼看到鱼身上“白毛”(身体上灰白色棉毛状),已经是晚期,治疗起来很困难。  
  
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经常发生。内菌丝侵入卵膜内,在卵膜内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被寄生的鱼卵,内外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
  
诊断  
  
根据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肉眼观察鱼体或鱼卵上的白毛症状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用显微镜检查菌丝体。在诊断虾蟹疾病时,要注意将纤毛虫病与水霉病区分开来,在显微镜下,纤毛虫是运动的活体。
  
如何防治水霉?  
  
预防为主
  
最重要的是避免在水温低的季节避免鱼体受到机械损伤。
  
1、鱼体转运及下塘前后的预防:在水温低的时候拉网和运输的过程中,可以在拉网前1-2小时使用防应激药物,如泼洒姜,降低应激,鱼安静,减少机械损伤。下塘之后,再用一些抗应激+预防真菌的药物。  
  
2、做好越冬,避免鱼类的冻伤,减少水霉的滋生,寒潮过后,及时处理,促进鱼类冻伤的创口恢复,避免细菌和水霉继发感染。  
  


水产养殖中,用于防治水霉病鳃霉病常见的产品有 
 
1、水杨酸  
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水杨酸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2、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于蚜虫穿生而形成。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唯一治疗水霉病药物。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 g/m3。  
3、聚维酮碘溶液


4、高含量过硫酸氢钾复合盐(50%)
  
防大于治,尽量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提高鱼免疫力才是根本。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