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猪丹毒的病因及综合防治办法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5-12-06   

  以下方法教大家如何防治和治疗。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也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型多呈败血症症状、高热;亚急性型则表现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则主要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的症状。是威胁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

  其病原体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极纤细的小杆菌(呈长丝状或小杆状)。分许多血清型,已确认有25个型,各型的毒力差别很大。猪丹毒杆菌的抵抗力很强,在盐腌或熏制的肉内能存活3-4个月,在土壤内能存活35 d仍有毒力;病死猪尸体掩埋后7-10d,病菌仍然不死;在阳光下,能够存活10d之久。本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70℃加热5min可被杀灭,煮沸后可很快死亡。猪丹毒杆菌对消毒药较敏感,如2%福尔马林、3%来苏儿、1%烧碱、10%石灰乳、0.5%~1%复合酚,均可在5-15min内将其杀灭。

  1流行特点

  除猪以外,其他家畜、禽类和人也能感染发病。人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叫类丹毒。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主要发生在2-6月龄的架子猪。35%-50%健康猪的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富含腐殖质、沙质的土壤适于本菌生存。因此,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极重要意义。病猪、临床康复猪和健康带菌猪为传染源,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主要经消化道传染给易感猪,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蝇、虱、蜱等吸血昆虫传播。带菌猪在不良的条件下,抵抗力降低时,细菌也可侵入血液,引起自体内源性传染而发病。猪丹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发生较多,冬、春季只是散发。猪丹毒,易在一定地方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有时也发生暴发性流行。

  2临床症状 一般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2.1 急性型(败血症型)

  此型最为常见。在流行初期,以突然暴发、急性经过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动力网,病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恶寒颤抖,食欲减退。喜卧,行走不稳,关节僵硬。发病1-2d后,皮肤上出现紫红斑,尤以耳、颈、背、腿外侧多见,其大小形状不一,指压时红色消失,指去复原。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在2-3d内死亡,病死率为80%-90%。

  2.2 亚急性型(疹块型)

  通常取良性经过,以皮肤上出现疹块为特征,俗称“打火印”。体温41℃左右,发病后2-3 d,在背、胸、颈、腹侧、耳后和四肢皮肤上,出现深红、紫黑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形状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也有融合成一大片的。发生疹块的部位略有凸起,与周围皮肤界限明显,很像烙印,故有“打火印”之称。随着疹块的出现,则体温下降,病情减轻。10天左右可康复,也有少数病例转为败血症型死亡,死亡率为2%-5%。

  2.3 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来。常见的有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疣状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三种类型。

  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型,常发生于腕关节和肘关节,受害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步态强拘,甚至发生跛行。

  疣状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增数,听诊有心内杂音,此种病猪很难治愈。通常因心脏麻痹突然倒地死亡。

  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猪的背、肩、耳及尾部。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变黑,硬似皮革样,逐渐与新生组织分离,最后脱落,遗留一片无毛瘢痕。

  3诊断要点 可根据流行特点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及应用青霉素治疗疗效显著,可初步作出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镜检如果发现有紫红色细长小杆菌,可确诊为猪丹毒。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