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防治蓝舌病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5-11-01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于绵的一种以库蠓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本病以发热,消瘦,口腔黏膜、鼻黏膜以及消化道黏膜等发生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蹄部也常发生病理损害,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以及死亡、胎儿畸形、皮毛损坏等,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
蓝舌病病毒分类上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血液以及各脏器之中,在康复动物的体骨存在达4~5个月之久。蓝舌病毒抵抗力强,在50%甘油中可存活多年,对2%~3%氢氧化钠溶液敏感。
[流行特点]
蓝舌病病毒主要感染绵羊,所有品种的绵羊均可感染,而以纯种的美利奴羊更为敏感。牛、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包括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可患本病,但临床症状轻缓或无明显症状,而在以隐性感染为主。仓鼠、小鼠等实验动物可感染蓝舌病病毒。病羊和病后带毒羊为传染源,隐性感染的其他反刍动物也是危险的传染来源。本病主要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传播。本病的分布多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及生活史密切相关。因此,蓝舌病多发于湿热的晚春、夏秋、秋季时节和池塘、河流分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也即媒介昆虫库蠓大量孳生、活动的季节和地区。
[症状]
潜伏期3~10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0℃以上,稽留5~6天。发病羊精神委顿,厌食流涎,掉群,双唇发生水肿,常蔓延至面颊、耳部,甚至颈部、胸部、腹部。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出现青紫色淤斑。严重病例唇面、齿龈、颊部黏膜、舌黏膜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口臭。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为黏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周围,引起呼吸困难。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有些病例,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疼痛而跛行。病羊消瘦、衰弱,个别发生便秘或腹泻,常便中带血,最终死亡。怀孕母羊感染,则分娩出的胎儿可能畸形,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某些病羊痊愈后出现被毛脱落现象。病程6~14天。发病率达30%~40%,死亡率达2%~30%或者更高。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表现更为轻缓。
[病变]
病死羊各脏器和淋巴结充血、水肿和出血;颌下、颈部下胶样浸润。口腔黏膜糜烂并有深红色区,口唇、舌、齿龈、硬腭和颊部黏膜水肿、出血;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黏膜以及心肌、心内外膜可见出血点。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常发生坏死和溃疡。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发生水疱。蹄叶发炎并形成溃烂。
注意!
羊蓝舌病通常应与口蹄疫、羊传染性脓疱等疾病进行区别。
(1)蓝舌病与口蹄疫的鉴别 口蹄疫为高度以接触传染性疾病,牛、猪易感性强,感染发病临床症状曲型而明显。蓝舌病则主要通过库蠓叮咬传播,且蓝舌病毒不感染狗,人工接种不能使豚鼠感染。口蹄疫的糜烂性病理损害是由于水疱破溃而发生,蓝舌病虽有上皮脱落和溃烂,但不形成水疱。
(2)蓝舌病与羊传染性脓疱的鉴别 羊传染性脓疱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发病率为高,患病羊口唇、鼻端出现丘疹和水疱,破溃以后形成疣状厚痂,痂皮下为增生的肉芽组织。病羊特别是年龄较大者,一般不显严重的全身症状,无体温反应。采集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可发现呈线团样编织构造的典型羊口疮病毒。
[防治]
第一,加强口岸检疫和运输检疫,严禁从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牛、羊及其冻精、胚胎。为防止本病传入,进口动物应选在媒介昆虫不活动的季节。
第二,加强国内疫情监测,非疫区一旦发生本病,要采取果断措施,捕杀、销毁处理发病羊和同群动物,污染的环境要严格消毒。
第三,流行地区,可用蓝舌病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控制、消灭本病媒介昆虫--库蠓,防止其叮咬家畜,夏秋季节提倡在高燥地区放牧并驱赶畜群回圈舍过夜。
第四,病羊应加强营养,精心护理,避免烈日风雨,喂给优质易消化的饲料,每日用刺激性小的消毒液冲洗口腔和蹄部,发生继发感染时可选用磺胺类药物以及抗生素进行治疗。

上一篇:全球现存野猪种类介绍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