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殖新闻 >
热门搜索:

遭遇罕见困境,雏鹰农牧刮骨疗伤回归主业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8-10-31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冉隆楠)伴随着三季报的集中公布,近日,被誉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披露三季报,报告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8.69亿元,遭遇业绩滑铁卢。  作为国内生猪养殖企业,雏鹰农牧的业绩表现并非个例。  此前,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等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已相继发布三季报,从披露的信息来看,1-9月,温氏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99亿元,同比下降28.20%;牧原股份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50亿元,同比减少80.68%;正邦科技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3516.58万元,同比下降91.38%。  2018年以来,受国内经济环境影响,叠加猪周期下行压力增加,同时不断爆发的“非洲猪瘟”影响,国内生猪养殖业遭遇了罕见的困境。  雏鹰农牧在对业绩变动进行说明时表示,国内生猪市场陆续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受疫区封锁、禁运等因素,将会影响公司第四季度销售数量、销售价格,以及公司屠宰业务,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受金融政策等影响,公司流动资金紧张,公司与供应商结算周期延长、供应商取消对公司采购的优惠,将会相应增加生产成本。  一般情况下,国内三季度是生猪销售的传统旺季,然而,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内生猪价格两极分化严重。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生猪价格洼地聚集在北方,辽宁生猪出栏均价9.02元/公斤,山西均价9.62元/公斤;高价区出现在南方,最高价重庆17.70元/公斤,其次是四川的17.34元/公斤与浙江的17.30元/公斤。此外,在广西等地禁调的情况下,广东猪源紧张,一时间价格上涨迅速,广东外三元出栏均价由19日的15.4元/公斤涨至16.8元/公斤。南北价差持续拉大,高低价差幅度达到96.23%。  受此影响,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国内生猪养殖上市企业的9月份生猪出栏量也表现不一。  据统计,温氏股份、正邦科技、龙大肉食3大上市企业,9月份生猪销量环比增加;牧原股份、雏鹰农牧等上市公司,9月份生猪出栏量环比则出现下降。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生猪疫区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12个省级行政单位,而雏鹰农牧的产能集中地集中于河南、吉林、内蒙古等重灾区,这些地区被列为禁运区域,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致命影响。  根据雏鹰农牧公告显示,企业正在升级改造的“雏鹰3.0模式”,也成为拖累其当前业绩的又一原因。  据悉,“雏鹰模式”是雏鹰农牧基于传统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独创的经营养殖模式,通过“分阶段、流程化养殖”和“分散养殖、统一管理”,打造了一套“人人做老板”的机制。  2015年,雏鹰农牧对养殖模式升级改造,也即“雏鹰3.0模式”。与原有“雏鹰模式”相比,新模式下,雏鹰农牧主要负责租赁土地及养殖过程管理,合作方负责养殖场建设、设备投入,养殖户负责单个猪舍的精细化管理,依据养殖成果获取代养费。  2016年开始,为升级“雏鹰模式”,实现轻资产运作,雏鹰农牧将原有猪舍及附属设施所有权有条件转让给相关的合作方。  根据雏鹰农牧公告,201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金融过度紧缩,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幅下降,合作社建设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公司及子公司吉林雏鹰农牧、内蒙古雏鹰先借款给合作社用于养殖场建设及相关业务,待融资到位后,合作社将归还借款。  经雏鹰农牧自查,2017年至2018年9月3日,公司及子公司合计为合作社提供财务资助11.99亿元,占2017年度净资产的24.15%。  “公司将资金暂借合作社建设养殖场,是造成公司资金紧张的一个原因。然而,这是公司围绕养殖主业所做的重要创新,也是公司发展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要做。未来,如果金融政策好转、猪周期上行,资金回笼顺利的话,此举将有效降低财务费用,对利润产生长期的正面影响。”雏鹰农牧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面对所处的严峻形势,雏鹰农牧正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展开自救。  雏鹰农牧的公告显示,为了解决公司资金紧张,公司第四季度拟处置部分资产。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雏鹰农牧已经意识到其自身存在的问题,此举意在自救,更意在清理部分生猪养殖之外的业务,让公司更专注主业,以便在下一个“猪周期”的上行区间打一场翻身仗。  此外,中原资产董事长马洪斌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原资产正在针对一批遇到困难的企业制定帮扶方案,其中就包括雏鹰农牧。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