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殖新闻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做大规模迈开牛步子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7-12-12   

  进入关岭自治县普利乡丫新村,村口大型养牛场映入眼帘,牛哞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景象。负责人杨武林打开话匣子:“养牛风险小,加上有养牛传统,我就选定这个产业,效益非常好,一年能赚几十万元,比打工强多啦。”

  今年38岁杨武林,是普利乡丫新村人,多年在外务工,积累了资金。2014年,杨武林回乡创业,拿出多年积蓄80万元建圈舍,购买40多头小牛,开启养牛生活。


  第二年他养的牛就有收益,发了第一笔“牛财”。为扩大养殖规模,让村里人一起致富。去年6月,杨武林又投资300多万元,成立关岭普利智富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当地51户贫困户走上养牛致富路,养殖规模扩大到近200头。

  合作社实行“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村委参与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吸纳农户入股分红来运作。按“345+127”进行利益分配,345为村集体以圈舍补助入股,贫困农户以特惠贷入股,在三年贴息期内,由合作社承贷承还,农户在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合作社首年分红给村集体和农户各3000元,第二年各4000元,第三年各5000元。127则是农户从合作社领养能繁母牛,所产的牛犊销售后的毛收入十分之一为村集体,十分之二为合作社,十分之七为农户。

  从合作社领养3头牛后,村民罗永富感慨地说:“原来靠种庄稼每年只能解决温饱,现从合作社领养牛,每年能赚万把块钱,加上打工收入,一年有一两万的收入,完全可以脱贫。”

  在关岭,像杨武林这样养殖户很多。“‘关岭牛’的发展,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带动,打一场全民参与的‘关岭牛’崛起攻坚战。”关岭自治县委书记黄波说。

  在关岭自治县出台“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中,明确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实行公司+合作社(协会)+家庭牧场+农户养殖方式,优化利益联接机制。如今,该县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等多种养殖方式,探索 “六统一分、二次返利”利益联接模式。即实行规划、供种、技术、质量、收购、销售“六统一”和分户养殖。养殖户第一次收益为公司提供能繁母牛5头给农户养殖,分年回本;第二次收益为公司育肥销售后每头给养殖户一定的红利,实现“二次返利”。在此基础上,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协会)+家庭牧场+贫困农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养殖模式,把项目扶持资金变股金,由村集体(能人、养殖大户)领办合作社,把家庭牧场、农户(散养户)集中起来,兴办养殖密集小区,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探索适宜关岭实际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资金是关键。关岭建立金融“特惠贷”贷款平台,实行金融贷款扶持支撑;县财政筹集1000万元在金融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贷款1亿元用于“关岭牛”发展。贫困户通过“特惠贷”贷款5万元入股合作社,公司对贫困户贷款入股的合作社运营情况进行全程监管,对合作社实行报账制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和信贷资金用于关岭牛产业发展,同时该县强化奖励扶持政策、强化技术服务、强化融合发展为支撑,鼓励、支持和引导村支两委、致富带头人领办“关岭牛”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迈开“牛步子”。

  关岭自治县扶贫办主任彭志坚介绍,“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采取精准到户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与过去农户散养有所不同,如今“关岭牛”的养殖完全是居于现代市场体系下的联动,在市场的组织中进行的,包括大户、合作社抱团、龙头企业带动等,养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

  目前,关岭牛形成了以普利、新铺、花江、上关、板贵、沙营、岗乌、永宁等乡镇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全县各乡镇(街道)养殖格局。完成标准化圈舍建设4万余平方米,在建8万余平方米;组建养牛专业合作社134个,培育龙头企业3个,新增存栏“关岭牛”能繁母牛8000余头,防疫、品改体系实现养牛区域全覆盖。全县共有13万头“关岭牛”,“关岭牛”产业已覆盖贫困农户2605户,贫困人口10020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