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养殖技术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发现血吸虫侵略秘技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6-08-23   
由于日本血吸虫的很多激素、细胞因子受体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几乎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它们常常可以逃过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



  ■防治血吸虫病迎来转机



  7月16日,英国《自然》杂志以全文形式发表了由我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导的最新研究成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的相关论文,这对中国当前还在流行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迎来了转机。



  “血吸虫病传染迅速,预防却异常困难。我们现在必须和它们的扩散和传染抢时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韩泽广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说,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地方性寄生虫病。目前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三种:主要流行于拉丁美洲及非洲等地的曼氏血吸虫,主要流行于非洲北部的埃及血吸虫,以及主要流行于亚洲包括日本、中国南方、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部分岛屿等地的日本血吸虫。目前在我国因为只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因此现在国内一般都将日本血吸虫病简称为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长期以来,一直在我国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各省严重流行,由此而产生的患者不计其数。”韩泽广表示,由于血吸虫的很多生物学机理人们一直没有搞清,不能实施一些更加有效的防控手段和药物治疗方法,所以中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一直面临着很多困难。



  ■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图谱



  2003年10月,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连同上海市及科技部的一些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了疾病与健康基因组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联合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多国的专家,成立了攻关小组,正式开始从基因组的角度来研究日本血吸虫的一些问题。



  在3年前,韩泽广他们的研究团队向外界公布了日本血吸虫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如今,研究团队又成功阐明各基因功能,并从中解读出了日本血吸虫能够兴风作浪、祸害人类的遗传根源。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肉眼看不见的日本血吸虫的体内有一种弹性蛋白酶,这种酶可以消化宿主(如人、牛等)的皮肤组织,从而让自己钻入宿主体内。由于日本血吸虫的很多激素、细胞因子受体与哺乳动物非常相似,几乎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因此它们常常可以逃过人体免疫系统的“追杀”。



  “他们的这项研究揭示了日本血吸虫的一些生物学问题,将会有助于中国以后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日本血吸虫病的有关防治工作。”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聂品研究员说。



  ■防治血吸虫病面临难题



  多年以来,聂品也一直在从事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有关研究工作,他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坦言,现在我们国家针对日本血吸虫的防治工作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主要是血吸虫的传染源头——人畜粪便和中间宿主——钉螺很难得到控制。”



  相关研究发现,血吸虫流行链主要由几个环节组成:患者、病畜粪便中的虫卵进入水中,在适宜的温度下孵化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释放出后,在水面漂浮,如遇到人或牛、等可寄生的动物,迅速钻入其体内,随血流到达肠系膜血管,发育为成虫并在此寄生。成虫每天排出大量虫卵。人经过反复多次、多数量感染后,大量虫卵集聚引起肝脏纤维化、门静脉高压,造成晚期血吸虫病。部分虫卵随患者、病畜的粪便排出体外,引起新的感染循环。



  韩泽广告诉记者,血吸虫病必须通过水体完成传染,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是用耕牛在稻田中耕地,人也是稻田的主要活动者。因此,最容易受到血吸虫感染的就是耕牛和人。



  “人的粪便比较容易管理,只要患血吸虫病人的粪便不进入水体,不让其所含的虫卵孵化为毛蚴,并进入钉螺中寄生,就不会形成新的传染。但是大部分耕牛却处于放养的状态,患血吸虫病的耕牛到处留下含有大量血吸虫卵的牛粪,会成为传播血吸虫病的重要源头。”韩泽广说。



  尤为麻烦的是牛的排粪量大,每头病牛相当于80人至100人的传播量。专家估计,在很多血吸虫疫区,80%~90%的血吸虫感染是由于牛粪中的虫卵造成的。



  中国南方广泛存在的钉螺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由于钉螺是水陆两栖动物,并且可以随水到处飘移繁衍。当人们在放牧、防汛、捕鱼捞虾等生产、生活中,一旦接触有钉螺存在的疫水,血吸虫的尾蚴在10秒钟即可经皮肤钻入人体内。



  正是因为如此,消灭血吸虫及血吸虫病变得异常困难,而血吸虫也获得了“瘟神”的称号。



  ■完全消灭血吸虫可能性不大



  韩泽广说,“完全消灭血吸虫可能性不大,血吸虫是一种寄生物种,要消灭这样一个物种肯定很难办到。因此我们现在的血吸虫疫区提出‘控制血吸虫’的口号才是比较实际的,只能是合理地进行控制。”



  韩泽广认为,如果从控制的角度来看,治理血吸虫病还是可行的。“由于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对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围剿的力度非常大,因此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得到基本控制,其新增发病率非常小。这对现在的防治工作依然留下了重要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出现反复,新疫区也在不断增加,“在现在的洞庭湖流域,由于水域面积广大,钉螺分布广泛,周围居民患血吸虫病的情况就比较严重。目前在三峡库区,三峡大坝蓄水以后,库区水域面积迅速扩大,这也存在钉螺的活动范围扩大而引起血吸虫病的扩散的潜在危险。”韩泽广说。



  韩泽广认为,当前中国控制血吸虫必须要两手同时抓。一方面要在科学研究上加大力度,研制疫苗,以期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另一个方面则要加大消灭钉螺的力度,对于在血吸虫疫区和高发区生活的人们,一定要搞好卫生,尤其要搞好人畜粪便的管理,解决好相关的环境问题。



  “将来,我们的研究也将在防治血吸虫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将为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防控带来福音,并将有效促进血吸虫预防性药物的研究和有效疫苗的开发。”韩泽广说。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