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7-10   

    河蟹一生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每蜕皮、蜕壳1次,个体和重量均有增加。河蟹蜕壳(皮)与变态、自切再生、个体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河蟹一生可分为溞状幼体、大眼幼体、仔蟹、蟹种(幼蟹)和成蟹五个阶段。溞状幼体在海水中生长发育,经过5次蜕皮,变为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开始进入淡水生活,经过5~7天蜕皮1次,就成为第一期仔蟹。以后每隔一段时期蜕壳1次,个体不断增大,体形也由圆形逐渐变为近似方形。随着个体增大,头胸甲逐渐变宽,一般到第三期仔蟹阶段,头胸甲壳长度就大于头胸甲宽度。第三期仔蟹后称为幼蟹,幼蟹阶段分豆蟹和扣蟹,此阶段生产上称为蟹种阶段。蟹种阶段,雌蟹的腹部周缘和雄蟹的大螯绒毛短而稀少,蟹种在进行成熟蜕壳前,壳呈淡黄或灰黄色,渔民通常称之为“黄蟹”。“黄蟹”阶段性腺始终处于第一期至第二期。

    河蟹蜕壳前,壳呈黄褐色,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裂缝宽度约2~3毫米,透过裂口处可见新的透明体膜;另外,在头胸甲的两前侧部分的侧板线处,也出现裂缝,裂缝宽度约2~3毫米,此现象可视为河蟹蜕壳的前奏。

    河蟹的蜕壳是其生长发育的标志。在仔蟹和蟹种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速度快。若生态条件好,饵料丰富,同样蜕壳1次,个体的体重增长幅度应大;反之,就小。选择优良的蟹苗,创造良好的人工饲养条件,使其增加蜕壳次数和增大蜕壳时生长幅度,这是提高河蟹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目前,部分地区养蟹者采购小个体的“绿蟹”进行饲养,结果这部分性成熟的小个体“绿蟹”绝大部分因不能蜕壳而死亡,因而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这是值得河蟹养殖者注意的问题。

    河蟹蜕壳时间的长短与个体大小有关,个体大,蜕壳时间长;个体小,蜕壳时间就短。溞状幼体蜕皮只需几秒钟,蟹种阶段蜕壳顺利时几分钟,不顺利时时间更长。

    河蟹蜕壳常常隐蔽于水草茂盛的浅水地带。外界惊扰、水温过高、水质不良或缺钙、钾、铁等微量元素,均可使其蜕壳不遂而死亡。

    刚蜕壳的“软壳蟹”,甲壳柔软,体弱无力,没有摄食和防御能力,极易遭到同类或其他敌害的伤害。经过1~2天,“软壳”逐渐变硬,并恢复其活动和摄食能力。因此,给予河蟹良好的蜕壳条件是十分重要的。保护刚蜕壳的幼蟹,可以提高河蟹养殖的成活率。

    幼蟹的生长速度整体与水温、饵料及其他生态因素有关。水域条件适宜,饲料丰富,幼蟹一般每隔5天左右蜕壳1次。人工养殖河蟹,要求蟹种头胸宽度30毫米以上、体重10~20克为佳。蟹种规格太小,增重速度太慢,最后收获时成蟹规格小,经济效益差;若蟹种偏大些,增重速度快,收获时成蟹个体大,经济效益也就相应提高。

    随着头胸甲宽度增长,体重也相应增加。幼蟹早期蜕壳1次,增重倍数大,但绝对增重量小;幼蟹后期蜕壳1次,增重倍数小,而绝对增重量大。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