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土池黄颡鱼鱼种培育技术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6-21   

黄颡鱼鱼种培育是指将2.5厘米左右的夏花培育成8~10厘米的鱼种。现将相关技术介绍如下,供参考。

一、培育池条件 

培育池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优良,周边环境安静且稍有遮光物,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培育池面积以3~5亩为宜,埂宽应达3米以上,坡比为l:2.5~3.0,水深为1.5~2.0米,土质为偏碱性的粘壤土,保水性能好,池底平坦。在靠近排水口端挖有1个深20~30厘米,面积为30平方米左右的洼坑,以便干塘时集中起捕鱼种。池中建有独立的进、排水渠道,并配有相应的抽水、增氧、投饲等生产设施。

二、清塘消毒

年底清除池边杂草及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淤泥厚度为10厘米左右,冻晒池底整个冬季,以加速池底有机物的风化分解。放苗前10~15天,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用量分别为100千克/亩,以杀灭致病菌、寄生虫、野杂鱼等敌害。

三、施肥培饵

放养前5~7天,向池中注水0.8~1.0米,投施生物肥水王,用量为1.0千克∕亩?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接将入池的黄颡鱼苗提供适口饵料。之后每10~15天追施1次氨基酸肥水颗粒,用量为200~300克∕亩?米,以促进浮游生物的大量增繁殖速度和快速生长。

四、鱼苗放养

黄颡鱼苗的放养放规格为2~3厘米,密度为20000~30000尾∕亩,时间在6~7月份。为了充分发挥水体生产力,增加培育池的经济收益,每亩可搭配放养2000尾的鲢鱼夏花鱼苗,放养时间在黄颡鱼苗种驯化成功15天后。鱼苗放养前需用2%~3%的食盐水浸浴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五、饵料投喂

黄颡鱼苗入池前2天,主要摄食池中的浮游生物,无需人工投喂饵料。从第3 天起,用鱼肉糜拌配合料在安装投饲机的池边一侧遍洒投喂,然后逐天缩小投喂区,引诱驯化黄颡鱼苗向食场附近 “合围”摄食,5~7天后,采用设在食场上方的自动投饲机投喂配合饲料,让池鱼集群到食场内上浮抢食,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的“集体就餐制”。培育前期投喂配合料的蛋白含量为40%~42%,粒径为0.8~1.0毫米,日投喂3次,投饲率为4%~6%;后期投喂配合料的蛋白含量为36%~38%,粒径为1.5~2.5毫米,日投喂2次,投饲率为3%~4%。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天气、水质、水温和黄颡鱼苗种的吃食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投喂后20~30分钟内吃完或80%~90%的鱼苗吃饱离开为宜。

六、水质调控

每5~7天加水1次,每次添加新水10~20厘米;每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入新水20%~30%,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适时开启增氧机增加池水溶解氧,保持池水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每10~15天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米,将PH值稳定在7.5~8.5之间;每半月使用1次EM调水王,用量为1500~2000毫升∕亩?米,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改良水质;每月使用1次生物菌改底剂,用量为1千克∕亩?米,以促进底泥中的残饵、粪便等有害物质的分解转化,改良底质。

七、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将鱼病控制在诱发状态。定期投喂用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光合细菌、中草药等药物制成的药饵,以提高免疫力,降低发病率。黄颡苗种一旦发病,应及时诊断病因,对症合理用药,力求达到早发现、早治疗、早见效、早控制,将损失降至最低。由于黄颡鱼体表无鳞,对药物的忍受力不及其它有鳞鱼类,因此,在选用药物时,一定要使用高效、低毒和副作用小的药物,并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药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经过4~5个月的精心培育,在部分黄颡鱼体长可长至8~10厘米,基本达到鱼种的规格要求,即可起捕销售或转入成鱼养殖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