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中华绒螯蟹养殖的“自切”与蜕壳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1-21   

    1.自切:当中华绒螯蟹受到强烈刺激,敌害攻击或机械损伤时,常会将残肢从基部压断,这种现象叫做“自切”。是中华绒螯蟹的一种保护性适应,是逃避敌害的有效方法。数天后,在肢体断落处会长出一个半球形的瘤状物,继而延长成棒状,并迂回弯曲,重新长出附肢来。再生长出一个成棒状,细长而弯曲没有原来粗壮的附肢来。新长成的附肢也具有取食、运动等附肢具备的功能。

    2.蜕壳:在中华绒螯蟹从蟹苗到成蟹的生长上,蜕皮和蜕壳有重要意义。河蟹的生长总是伴随幼体的蜕皮、幼蟹和成蟹的蜕壳而进行的。河蟹刚孵出的幼体为溞状幼体,溞状幼体需经5次蜕皮方能变成大眼幼体,大眼幼体再经蜕皮成为幼蟹,而幼蟹又要经过多次蜕壳长大成为成蟹。

    在溞状幼体阶段,如果营养充足的话,3~5天就蜕皮1次。大眼幼体的蜕皮,与溞状幼体相同,都是在头胸与腹部交界处蜕出。幼蟹与成蟹蜕壳时,常选择安静而隐蔽的地方,通常潜伏在有水草的浅水处蜕壳。蜕壳时,沿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的地方裂开,在头胸甲的两边前侧的侧板线处,也出现裂痕,从裂缝处蜕去旧壳。河蟹蜕壳,不仅蜕去坚硬的外壳;它的胄、鳃、前肠及后肠等也蜕去旧皮。中华绒螯蟹蜕壳1次,体形有明显的增长,当中华绒螯蟹体重为50~70克时,蟹壳带黄色,称为“黄蟹”,黄蟹蜕壳后,壳色变绿,称为“绿蟹”。直至变为“绿蟹”,蜕壳才终止。此时河蟹肉质充实,性腺发育接近成熟。
 
 
火币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