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程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8-03-09   
泥鳅苗种繁育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苗种繁育的环境条件、亲本培育、人工繁殖、鳅苗培育、鳅种培育、病害防治和生产记录。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0 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 536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 

SC/T 9101 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DB 43/T 634 畜禽水产养殖档案记录规范 

 

3 环境条件 

 

3.1 产地环境  

应符合NY 5361的规定。 

3.2 水源  

水质清新,水量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3 水质 

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养殖水排放应符合SC/T 9101的规定。 

3.4 养殖池 

3.4.1 水泥池 

以(20~100)m2为宜,池深(50~80)cm,水深(30~50)cm,底部铺(15~20)cm壤土,进、出水口用筛绢网包扎防逃。 

3.4.2 土池 

以(100~667)m2为宜,池深(130~150)cm,水深(100~120)cm,四周用聚乙烯网布围成高出水面(50~80)cm的围栏,网布下沿埋入池底20cm,进、出水口用筛绢网包扎防逃。 

 

4 亲本培育 

 

4.1 亲本选择 

采捕天然水域泥鳅,或筛选人工培育发育良好、具有明显生长优势2龄以上的泥鳅作亲本。要求雌鳅体长15cm以上、体重20g以上;雄鳅体长12cm以上、体重15g以上。亲本应体质健壮、体色正常、活动力强、无病无伤。外购亲本应检验检疫合格。 

4.2 雌雄鉴别  

雌鳅胸鳍短而宽,末端钝圆,呈舌状,腹部丰满,富有弹性,生殖孔圆形外翻;雄鳅胸鳍狭长,末端尖而翘起,呈镰刀状,生殖孔狭长凹陷。  

4.3 亲本培育 

4.3.1 放养前准备 

下池前(7~10)d,排干池水,用(100~150)g/m2生石灰清塘消毒,(2~3)d后注水,每667m2施用发酵有机肥150kg。 

4.3.2 放养 

亲本下池前用(2~3)%食盐水浸浴(5~10)min,雌、雄亲本应分池培育,放养密度为(20~30)尾/m2 

4.3.3 饲养管理 

4.3.3.1 饲料投喂 

投喂泥鳅全价配合饲料,应在离池底(10~20)cm处设置饵料台,定点投喂。日投饲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3)%,每天投喂2次,8:00~9:00投喂日投饲量的30%,17:00~18:00投喂70%,每次投喂以(1~2)h内吃完为宜。3月下旬开始,投喂粗蛋白为35%以上的配合饲料。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 的规定。 

4.3.3.2 水质管理 

培育初期,每(7~10)d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5或1/4;催产前1个月,每3d冲水一次,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20~25)cm。 

 

5 人工繁殖 

 

5.1 人工催产 

5.1.1 催产季节 

4月下旬后,适宜催产水温(20~30)℃,最适水温(25~28)℃。 

5.1.2 催产药物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马来酸地欧酮(DOM)。 

5.1.3 催产剂量 

雌鳅每尾剂量为LRH-A(2~5)ug +DOM(2~3)mg,或HCG(300~400)IU +LRH-A(1~2)ug+DOM(0.5~1)㎎,雄鳅剂量减半。 

5.1.4 注射方法  

采用一次注射,注射部位通常为腹部两侧,注射时可用纱网固定泥鳅,进针深度(0.2~0.3)cm,毎尾注射0.2ml。 

5.2 产卵 

5.2.1 效应时间 

水温20℃,效应时间15h左右;水温25℃,10h左右;水温27℃,8h左右。 

5.2.2 自然产卵 

将催产后的泥鳅放入1m3的孵化槽,毎个孵化槽放(2.5~5)kg,雌雄比1:1.5或1:2,用聚乙烯网片或棕片作鱼巢,微流水刺激,产卵后,将泥鳅捞出,留卵孵化。 

5.2.3 人工授精 

雌雄比一般为3:1。当泥鳅发情追逐剧烈时,将泥鳅捕起用毛巾擦干,从前向后轻压雌鳅腹部,将卵子挤入干燥的容器内;与此同时,取雄鳅,挤压其腹部,将精液挤入干燥的容器内,加入0.7%的生理盐水稀释;将稀释的精液倒入盛卵的容器中,搅拌均匀,加过滤池水激活,将受精卵均匀洒在鱼巢上,或将受精卵用黄泥浆脱粘流水孵化。     

5.3 孵化 

5.3.1 静水孵化  

将粘有受精卵的鱼巢直接放入育苗池,放卵密度为(2~3)万粒/m3,上面搭盖遮阳网。 

5.3.2 流水孵化  

放卵密度为(80~100)万粒/m3。孵化用水经60目筛绢网过滤,水流速应控制在0.1m/s,出膜前后加大至0.2m/s。 

5.3.3 孵化水质 

溶解氧6mg/L以上。 

5.3.4 出膜时间 

水温(22~25)℃,(40~44)h孵出鱼苗;水温(25~28)℃,(24~28)h孵出鱼苗。出膜3d左右,鳅苗能水平游动,可移出孵化池,进行鳅苗培育。 

 

 

6 鳅苗培育 

 

6.1 清塘消毒  

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清塘药物的使用按NY 5071的规定执行。 

6.2 注水 

清塘(2~3)d后注入新水,使水深达到(30~50)cm,注入的新水应经60目筛绢网过滤。 

6.3 培水 

鳅苗下池前(5~7)d,每667m2施用(200~300)kg发酵有机肥,培育饵料生物,水色以黄绿色为宜。 

6.4 放养密度 

以(750~1000)尾/m2为宜,微流水条件下可放养(1500~2000)尾/m2,放养规格应一致。 

6.5 放养 

鳅苗下池前,应试水,检查清塘药物毒性是否消失。外购鳅苗应将氧气袋放入池水中(15~20)min,使袋内外水温趋于一致。鳅苗下池应选择晴天,在育苗池的上风口轻轻放入,雷阵雨或暴雨天气不宜下池。 

6.6 饲养管理  

6.6.1 投饵 

鳅苗下池后第2d起,每667m2每天投喂4kg黄豆的新鲜豆浆,分3次全池泼洒。 5d后视水质等情况适当增减。投喂豆浆10d后,改用粗蛋白为35%左右的鱼用全价饲料磨成粉状投喂,日投饵量为鳅苗总体重的(3~5)%,以1h内吃完为宜,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摄食等情况灵活掌握。 

6.6.2 水质管理 

水深保持50cm左右,每(5~7)d换水1次,每次换水量为(5~10)cm,定期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使池水透明度保持(20~25)cm。 

6.6.3 巡塘 

每天早、中、晚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鳅苗活动、摄食和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7 鳅种培育 

 

7.1 放养前准备 

当鳅苗达到体长(3~4)cm时,转入鳅种培育。培育池准备同本标准6.1、6.2和6.3。 

7.2 鳅种放养 

7.2.1 鳅种质量 

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外购鳅种应检验检疫合格。 

7.2.2 放养 

施肥(5~7)d后放养,放养密度为(300~500)尾/m2 

7.3 饲养管理 

7.3.1 饲料要求 

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为(32~35)%,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 

7.3.2 投饲量 

日投饲量为鳅种总体重的(3~8)%,每天上午投喂日投饲量的30%、下午投喂70%,以(1~2)h内吃完为宜,应根据天气、水质、泥鳅活动等情况调整日投饲量。 

7.3.3 投饲方法 

颗粒饲料直接投喂;粉状饲料搅拌成团,投放在离池底(10~20)cm的饵料台上;膨化饲料投放在食框内。每天8:00~9:00、17:00~18:00各投喂1次。 

7.3.4 日常管理 

及时清除池边杂草,检查防逃设施,观察泥鳅摄食及活动等情况,发现病害及时处置。定期加注新水,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石灰,调节水质。 

 

8 病害防治 

 

8.1 预防 

8.1.1 按要求清塘消毒,放养时应对鳅体消毒。 

8.1.2 定期用微生物制剂或生石灰调节水质。 

8.1.3 科学投喂,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8.2 治疗 

药物使用和休药期按NY5070和NY 5071的规定执行。 

泥鳅常见病害防治参见附录A。 

 

9 生产记录 

 

DB43/T 634的规定执行。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