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海参胚胎及幼体发育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7-06-21   
海参胚胎及幼体发育

    (1)胚胎发育

    ①受精、卵裂:刺参卵子为均黄卵,卵黄含量少,在细胞内分布较均匀,极性不明显.成熟卵的卵径在140^-170μm,沉性卵。刺参的精、卵成熟后排出体外,体外受精,刺参受精是在第一次成熟分裂的中间进行的,为单精受精类型。卵子受精后,受精膜举起,“般依此作为卵子受精的标志。卵子受精20-30分钟,放出第一极体,约45分钟,放出第二极体,而后进人卵裂期。刺参属于辐射等裂和全裂,其特点是分割沟遍及整个卵子,分裂球大小相等。

    ②囊胚期:刺参受精卵经多次分裂,进人囊胚期。胚体中央出现一个大而圆的空腔为囊胚腔,故刺参属有腔囊胚。此时,周身遍生纤毛,之后胚体由原来近似圆形开始,在动植物极方向上拉长,且由于体表生有纤毛,囊胚开始在卵腔内转动,转动方向从动物极看以左旋为主,但是有时急速地变为相反的右旋。囊胚期后期,胚体在膜内旋转不久就蜕膜而出,在水体中继续旋转,称为蜕膜旋转囊胚。

    ③原肠期:刺参的原肠形成属于内陷法。在受精后约14-17小时,拉长的囊胚,在植物极先变为扁平,而后逐渐内陷,内陷程度由浅到深,经内陷后形成的腔,称为原肠腔。在原肠作用的同时,原肠顶端分出中胚层母细胞,在囊胚腔中分裂产生原始星状间叶细胞,形成原始间充质,将来形成成体的骨片、肌肉和结缔组织等。

    (2)幼体发育

    ①耳状幼体:由原肠期进一步发育,其幼体的侧面很像人的耳朵,故名曰耳状幼体。此期幼体,体形背腹扁平,外部形态较前有十分明显的变化,随着发育,耳状幼体又被分为初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初耳幼体结构简单,幼体臂刚长出,明显的只有口前臂与口后臂,消化道已明显分口、食道、胃、肠、肛门;在胃与食道交界处的左侧有体腔囊。由于消化道开通,幼体开始从外界摄取食物。中耳幼体有6对幼体臂粗壮明显,水体腔呈扁囊状且拉长。大耳幼体有6对幼体臂很粗壮,身体两侧即后背、间背、前背、后侧臂及额’区背部上方,出现5对年轮状球状体,水体腔进一步发育长出5个囊状初级口触手原基和交互排列的辐水管原基,后侧臂的下端一侧出现一个石灰质的幼体骨片。

    整个耳状幼体,主要系统发育如下:

    纵纤毛带:原肠期纤毛遍布整个体表面,发育到耳状幼体,却只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形成的两条纵行蜻起上才具纤毛,即是纵纤毛带。这两条纤毛带,在出现后不久、彼此联系在口凹的前面形成口前环,在肛门前形成肛前环。

    幼体臂:在幼体发育过程中,由于某些体区部分长的较快,所以便突出于体表而被称为幼体臂。幼体臂呈左右对称排列,共6对,按其所在位置不同,被称为:口前臂,位于幼体腹面的前端;口后臂,位于幼体腹面的后端,即食道与胃交界处的前端;前背臂,位于幼体前端背面,口前臂的斜上方;后背臂,位于幼体背’面后端;间背臂,位于幼体背面中央部的两侧,前后背臂之间;后侧臂,位于幼体身体两侧最末端的背面。

    消化道:由原来呈简单管状构造逐渐分化为界限分明的口、食道、胃、肠和肛自。口呈漏斗状,四周密布许多细小的纤毛;称为口纤毛环。幼体借助纤毛环纤毛的摆动形成水流,饵料随水流进人食道。食道管状具有许多排列整齐的环形皱纹,饵料通过食道强有力地收缩,将其压人胃内。胃呈椭圆形或梨形,它的前端与食道连接处,有一明显的狭窄部。饵料进人胃之后,随胃液的流动而翻动,在胃液的作用下,易消化的饵料如盐藻等,在胃内不足1分钟即被消化,仅留有不易消化的残渣排人肠内。肠呈管状,自胃通出后立即向腹面弯曲,并开口于后端的腹面,即肛门。肠和胃连接处,也有一个明显的隘部。消化后的残渣及尚未消化的饵料,经过肠由肛门排出体外。

    水体腔和体腔:体腔囊在耳状幼体阶段,逐渐向幼体的左侧移动,并自行分化为左前体腔、水体腔和后体腔三部分。右前体腔很小。为退化部分,它与背水孔管相连。后体腔不断向腹面延伸,直延伸至幼体胃的右侧,且很快一分为二,位于右侧的为右后体腔,位于左侧的为左后体腔.水体腔位于食道与胃交界处的左侧,开始呈囊状,后来随着幼体的发育,逐渐变成半环形,并以凹下一侧向着食道。凸面向外侧,幼体发育至大耳幼体时,从半环形水体腔的外侧壁上生出五个指状小囊,称为五触手原基,它将来构成体触手的一部分。在

    五触手原基形成的同时,与五触手原基相间排列出现另外五个囊状构造,即辐水管原基,到幼体后期,它向身体后部伸长,逐渐发育成成体的辐水管。

    ②樽形幼体:耳状幼体进一步发育,由背腹扁平形,而逐渐变为圆桶形.形状很像被囊动物的海樽,故名樽形幼体。由耳状幼体变为樽形幼体的过程中,幼体体形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直观上的突出特点是,幼体体长明显缩小.大约仅为耳状幼体的一半,身体由透明状变为暗灰色,内部构造已辨别不清,仍可见五对球状体。主要系统发育有:

    纤毛环的形成:在体缩的同时,原有的纤毛带很快失去其连续性,而变成了许多段落.经过重新排列后,形成樽形幼体的五条纤毛环。樽形幼体依靠五条纤毛的摆动,在水中呈浮游状态。

    环水管和波里氏囊:此期水体腔,不仅改为横于食道之下,而且还以凹面向上逐渐将食道包围起来。此时,原来的后部位于食道的腹面,原来的前部已经移到食道的背面,当背腹两部彼此相结贯通之后,一个完整的环水管便形成了,同时由水体腔的腹面部分产生出一个囊状物,即为波里氏囊。

    后体腔的发育:左后体腔发育较右后体腔快.此期左后体腔继续增大,绕幼体的消化道和右后体腔,最后两体腔隔膜消失,左右后体腔合并、扩大,逐渐发育成为成休的体腔。

    前庭:在口凹的四周,由于外胚层的加厚及下陷,又重新形成一个较大的凹陷,称为前庭.原有的口凹,位于前庭底部中央,这时前庭位于幼体中部的前端,以后逐渐向前移动,后期则移至幼体前端的中央,在前庭中可以看到初级口触手,但此时口触手仍未伸出体表之外。

    ③五触手幼体:此时期五个触手伸出前庭,故而得名五触手幼体。其主要形态变化有:

    口凹腔加宽,肛门一度失去,不久重新形成。五触手从前庭伸出并逐渐生出侧枝。

    幼体纤毛环逐渐退化,以至最后完全消失。

    消化道伸长,变为弯曲,排泄腔一侧生出囊管,将来发育成呼吸树。

    由间叶细胞形成石灰质骨片。石灰质骨片在体壁开始形成,且成X状的石灰环。

    靠近左后体腔的腹面上皮层产生一团细胞,以后这团细胞向后体腔伸展,并分化为生殖腺的原基.细胞团一端开口与外界相通,一端发育为生殖腺管。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