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水产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鱼眼吸虫病防治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7-06-20   
近日,据知名在线网站BussinessInsider英国版报道,科学家进一步证实,鱼类如果在一段时间里出现失去平衡,在水中无方向乱游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眼球中存在寄生虫。这种寄生虫“操控”鱼类的视觉神经,从而影响鱼类行为。

    研究证明,这是一种复口吸虫属的寄生虫,科学家将其称为“眼吸虫”,鱼类一旦感染往往会影响一生,直到宿主死亡。较早观察到这种寄生虫对鱼类的影响是在2015年,由莫斯科谢尔维佐夫生态与进化研究所MikhailGopko团队发现。他们当时观察到养殖彩虹鳟在幼鱼阶段一旦感染了眼吸虫会变得不活跃,在水体底部很难被渔网捞到,也很难被人察觉。

    根据Gopko团队最新试验发现,真正的问题也许比最开始的发现要严重得多。近期,在新西兰一种野生鱼类中发现大量这种寄生在眼球中的眼吸虫,被这类眼吸虫寄生的鱼类会在一段时间内,在水体中无方向性地乱游,并且会露出水面。这一发现引起了实验团队的注意,认为这类寄生虫有可能会在大规模野生或养殖鱼群中传播。

    经过长期调查及对比实验,实验团队认为,眼吸虫有可能在鱼群中大范围寄生与眼吸虫的繁殖习性有关,眼吸虫虽然在鱼体中生存,但是它们却需要在鸟类肠道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繁殖。

    实验团队将被眼吸虫寄生和没有寄生的等量鱼类混养在一起,并模仿水鸟去捕食它们,结果发现,在有“水鸟”捕食的时候,所有鱼类都会受到惊吓。不过,没有被寄生的鱼类会选择游到水底防止被捕食,而被寄生的鱼类则依旧在水面游动。实验团队认为,这证明眼吸虫需要宿主被水鸟捕食,从而进入水鸟肠道中。

    更多的实验结果显示,眼吸虫会随着虫体不断成熟,选择离开没有利用价值的宿主,从而延续自己的生命周期。当眼吸虫准备开始繁殖时,它们就会“命令”宿主做出自残性的行为,令其在水面停留足够久,以确保自身能够进入到一个合适的繁殖环境中。

    一旦眼吸虫进入水鸟的肠道,就会进行繁殖,繁殖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成功产出的卵会以特殊的方式藏匿在水鸟面部,并在水鸟捕食时以毛蚴的形式进入水中,寄生在螺体内,之后变为胞蚴离开螺体。胞蚴可以裂变为许多尾蚴,在水中选择合适的机会进入鱼体。尾蚴通过神经系统进入鱼眼球,然后在水晶体中生长一个月,成为囊蚴,最终变为成虫,进入下一轮繁殖过程。

    目前,对于为何眼吸虫会有如此特殊的繁衍机制,鱼类学家尚未得出一个确切的定论。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