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猪养殖 >
热门搜索:

猪生病了,该选择什么给药途径?注射?口服?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10-25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药物直接进人血液循环外,其他给药方法均有吸收过程。

  给药途径、剂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吸收过程有明显的影响,在内服给药时,由于不同种属动物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较大差别,故吸收也存在较大差异。

  今天,重点讨论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过程。

  药物进人机体后,一方面作用于机体引起某些组织器官机能的改变,另一方面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的转运和转化。

  自给药部位吸收(静脉注射除外)进人血液循环,然后随血液循环向全身分布,在肝脏等组织发生化学变化(生物转化),最后药物通过肾脏等多种途径排出体外(排泄)。

  药物的体内过程就是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量或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对认识药物的作用及其特点、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药物从用药部位进人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除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人血液循环立即产生药效外,其他给药途径都要经过生物膜的转运过程才能吸收。

  一般而言,药物经不同途径吸收快慢的顺序为:气雾吸入>注射(腹腔、肌肉或皮下注射)>内服>皮肤给药。

  1.气雾给药的吸收

  脂溶性药物可以简单扩散方式从呼吸道吸收,气体、挥发性液体、分散于空气中的微滴或固体颗粒均可从肺泡吸收。

  肺泡表面积大,并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故气雾给药时,药物既可直接到达鼻腔粘膜、气管、支气管或肺部产生局部作用,亦可通过肺泡快速吸收出现全身作用,即具有“速效定位”的特点。

  既适用于呼吸系统疾病,亦适用于全身感染的治疗。

  气雾给药时,雾粒大小与药物的滞留与吸收及用药效果有直接关系。

  雾化微粒通过呼吸系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抱)的滞留和吸收,受只个物理过程的影响。

  第一个过程是:

  同呼吸道壁的惰性碰撞,主要滞留大粒子,直径大于10一25微米的微粒能滞留于鼻腔、咽喉和气管之内。

  第二个过程是:

  沉降,微粒直径在10一25微米的主要沉哮于肺泡内。

  第三个过程是:

  扩散,如果微粒直径小于 0 . 5 微米,会明显表现出扩散作用。但直径在 0 . 1 一 0 . 001 微米的粒子,往往不会沉降,大部分却能呼出。哺乳动物呼吸器官能滞留和吸收被吸人气雾剂的 35 % , 家禽为加 23 %。

  2.注射给药的吸收

  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人血液循环迅速呈现作用,故无吸收过程。腹腔注射时,药物可通过腹腔大量的毛细血管迅速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药物可通过局部毛细血管和琳巴管吸收,吸收方式主要是扩散(脂溶性药物)或滤过(非脂溶性或水溶性的小分子)。

  吸收速度与水溶性有关,水溶液吸收快,乳剂次之,油剂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