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猪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猪高热性疾病防治策略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6-12-11   

  2006年至今,我国自南向北的一场猪的所谓“无名高热”席卷了众多猪场,最终导致全场清空的现象不在少数,期间被有关媒体、饲料与兽药销售人员、某些专家学者及兽医人员炒作得沸沸扬扬,也因此使身处其中的养殖者不知何去何从,恐慌的心理也让某些养殖者盲目地去听从、去防治,但最终的结果是某些兽药、疫苗销售者乃至不法猪贩获利颇丰,而部分猪场的猪仍被无奈地淘汰,甚至全军覆没。以后,类似情况在某些猪场或地区仍有所发生。上期笔者已结合猪“无名高热”,对猪“高热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作了概述,下面具体分析病原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病原

  我们认为是以下1~6类病因在猪的“高热性疾病”中起主导作用,期间可能继发其他疾病,如细菌感染等;因第7类病因作为原发病而造成高热、严重损失的只是少数病例。

  1. 猪瘟(HC)

  在国内,该病一直零星发生但连续不断,自2006年9月份至2007年2月,发病猪群的病情更加严重、预后不良的病例显着增多,在某些地区,发生HC猪群各群的发病率在20.0~100.0%,平均发病率为51.6%;有HC参与的其它疾病占全部病例的39.5%,`存在猪瘟病毒循环感染的猪群在80.4%以上。农业部发布“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中有关于HC的防治内容,此后养殖场更加重视HC的预防工作,有意识地清除导致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而后自2007年5月到2009年10月,以HC作为主要病因的高热性疾病好像销声匿迹了,但近来该病又有抬头的趋势,究其原因与盲目引入带毒种猪、注射到猪体内的疫苗质量出现问题、其他原因造成的免疫抑制有关。对41个规模化猪场仔猪大量死亡原因进行调查的结果,与猪瘟病毒感染有关而导致发病的因素占12.1%,致病过程中有HC参与的占21.9%,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是猪瘟病毒得以在猪场持续存在的一个关健原因。

  导致HC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免疫抑制、注射到猪体内的疫苗质量问题、部分猪场牛黏膜腹泻病毒的污染、免疫错误、不按疫苗操作规程进行免疫、冬春季节气温下降后大气中紫外线对病毒的灭活作用差、封圈后舍内空气质量不佳、猪群在环境温度下降时抵抗力随之下降、去势感染、盲目购猪、寄生虫感染、并发或继发于其他疾病、饲料与饲料转换、畜主防疫意识、不注重平时的消毒措施、消毒不到位、生猪价格变动、跨行老板的出现或近年来新建的猪场等。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猪场实行在春、秋两季全群集中免疫HC的“一刀切”免疫方式,尽管有学者经试验认为“C株”弱毒株疫苗安全、不具有潜在危害,但在现实养猪生产中的猪群不同于试验用猪群,隐性感染或免疫抑制都会造成弱毒株疫苗毒力相对增强,经胎盘感染仔猪、注射疫苗后母猪出现“疫苗病”的案例很多。可以说这种方案实质上不是精细化管理的“懒汉”做法。正确的作法是母猪孕前接种HC疫苗,其其他亚群免疫方案应根据生产状态来确定。

  2. 霉菌感染及毒素中毒(MITT)

  MITT为主要病因的疾病至少要占到17.3%,事实上猪群的发病率比这个数据可能更高,我们甚至认为国内不被饲料发霉所困扰的猪场只是少数。但大多数畜主没有意识到所养的猪不是没有疾病而是处于亚健康状态、或被别的疾病掩盖而忽视了这一更为重要的原发性因素。MITT的发生原因至少有28种,最主要的是以下4类原因:① 玉米及其相关副产品霉变。② 以泔水或泔水加料精方式饲喂猪。③ 干料槽方式饲喂的后果。④ 质量底劣的饲料或原料来源。(更为具体的原因请见“猪的霉菌感染及其毒素”一节)

  3. 流感(SIF)

  猪流感病毒血清亚型较多(如H1N1、H1N2、H1N7、H5N1、H3N2、H3N6、H4N6、H9N2等),对猪群的感染率高,严重流行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与保温不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符合率高,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短时间(一般2~4天)内可传遍全场,剖检时可见典型流感病毒感染出现的病变――肺部腹侧大片与正常组织分界明显的红色肝变区,离心的肺组织匀浆上清液可凝集鸡红细胞。早期以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此类药物现已禁用)配合其它药物效果明显。中、后期依不同症状以中药组方进行治疗可提高成活率。

  4. 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

  该病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不对PRRS进行积极防治、盲目使用活疫苗、孕期盲目注射活毒疫苗、不强化疫苗免疫效果等有关,由此造成母猪孕后期高比例流产、仔猪因间质性肺炎而大规模死亡造成的损失让人痛心疾首。

  5. 气喘病(M.H)

  气喘病的高感染率是我们在诊疗中必然要考虑的。许多猪呼吸道复合征的发生以M.H感染为先决条件,常伴有其它病原因子的感染。对猪群进行免疫,定期使用支原净、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利高等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病程度。

  6. 附红体病

  附红体对猪只的严重感染,会造成机体免疫系统紊乱、功能低下。有的猪群,在入冬蚊、蝇消失后血检附红体阳性率仍很高、感染程度仍很严重,有的猪场在夏季发生严重的附红体病后数月出现了其它疫病的流行,如HC、PRRS,这与附红体感染后造成的免疫应答低下有关。

  7. 其他病原

  包括伪狂犬病、弓形体病及其它继发的细菌性疾病,如传染性胸膜肺炎、肺疫、萎缩性鼻炎、大肠杆菌感染、链球菌感染等。在此需要提醒读者的是:

  (1)2009年夏季以来,仔猪副伤寒发病率有所上升,通过菌苗免疫和猪舍地面卫生的控制可以预防本病,发病后以可口服的氨基苷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2)以终宿主“猫”作为经典传播途径的弓形体病,在猪群中仍存在环境中鼠类带虫、针头连续注射、胎盘感染等其它传播方式导致的发病。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养殖者应正视仔猪副伤寒和弓形体病等疾病,在个别猪群中的发生,它们也可引起猪群发生“高热性疾病”。

  猪高热性疾病的基本防治策略

  猪的高热性疾病,病因复杂,各猪群发病的病因与程度各不相同。从这点上讲,猪的高热性疾病,往年并不少见,对于某些猪群,暴发这样的疫情好象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是多年来我国养猪业不加节制地迅猛发展后显露出的弱点,只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事件,在此我们认为:猪高热性疾病往年有之,今年有之,全年有之,明年还会有之,只是流行面积问题。这是我国猪业现状显露出的弱点。不论怎样,我们还是要把猪养下去,从以下环节下手,层层把关,最终就完全有可能将这类疾病控制在最小范围:

  (1)细化养猪生产方案。

  (2)不盲目引猪。

  (3)培育低感染率后备猪。

  (4)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

  (5)以HC和PRRS为主要疫病预防与控制方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