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增强鳗鱼抗应激反应能力的技术措施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7-07   

文/  福建天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蕉亮

鳗鱼在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应激反应,虽然应激本身不是一种病,但却是一种或多种病的发生原因,如何避免或减少鳗鱼在养殖过程中发生应激反应是提高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十分重要的技术要求,也是健康无公害养殖规范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鳗鱼养殖生产中必须引起养殖业者的高度重视。

一、应激的概念及危害

应激这一概念首先是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提出的,应激是动物受到体内外环境改变的刺激后,机体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动态平衡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反应或称非特异反应的总合。它是动物自身演化过程中产生的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应激反应也是鳗鱼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的生理状态,应激反应会抑制鳗鱼的免疫功能,经常处于应激状态的鳗鱼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而更容易感染疾病。依据应激的程度、持续时间不同大致可分为慢性应激、急性应激、短期应激、长期应激等。养殖过程中很多难以治愈的顽固性疾病往往是长期处于应激反应的结果,如鳗鱼几乎所有的“细菌性”、“病毒性”病症几乎都与慢性、长期应激有关联。

二、产生应激反应的因素

造成鳗鱼产生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因素及人为性因素等。例如:在鳗鱼养殖过程中,因水温、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水质因子以及养殖密度(如高密度称为拥挤胁迫)、不同水源及光照强弱过渡、地下水源矿物质或重金属含量偏高、饲料的选择、转料与投喂管理、排污操作与换水、加温退盐、选别盘池分养、疾病防治与药物的使用等因素都会对鳗鱼造成应激反应。

三、增强鳗鱼抗应激反应能力的技术措施

1、做好养殖水体的水质管理:定期进行水质理化指标的测定(如:溶解氧、pH值、氨(NH3)、亚硝酸盐(N02-)、硫化氢(H2S)以及透明度,池水中各项水质指标应符合ZN1003-2004鳗鲡养殖产地环境要求的规定,保持适合鳗鱼生存的水质条件;鳗鱼培育及养殖期间要保持水质恒定,尽量减少温差;每次投喂2小时后进行彻底排污,并视池水水质情况灵活调整换水量;水泥精养大池肥水养殖或土池养殖可采用可控生态技术保持水质以及使用水质改良剂(如:粒粒氧、沸石粉、活性碳等)及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复合益生菌、EM菌等)来改良池水水质;要正确使用增氧机,注意观察增氧机是否正常运转和漏油;每1-2小时拨污一次,将池中鳗鱼排泄物及污物及时排出,避免水质恶化,确保良好的水体环境条件。

2、投喂优质饲料与投喂管理:优质的鳗鱼饲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厂家生产,营养成份应符合鳗鲡配合饲料行业标准的规定,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完全满足鳗鱼生长、生理需求,且对鳗鱼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一些养殖户选用廉价的劣质饲料,虽然降低了饲料成本,但鳗鱼应激、对水质的污染以及致病使用鱼药的开支反而更大,可谓“得不偿失”。科学投喂管理就是根据水温、天气、鳗鱼体质及摄食状况、水体环境等因素确定投喂量和投喂次数,做到“四定”投喂(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保证鳗鱼吃八分饱、吃好且不浪费,并且不造成养殖水体环境污染。

3、加强日常饲养管理:苗种运输及放养要选择阴雨天气或晚上运输,以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及高温等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动。鳗苗放养要做好盐度及温度过渡,升温退盐要循序渐进。饲料转换前应停食1天,逐步调整丝蚯蚓与白仔料(或黑仔1号)的比例。鳗鱼一般经过45-60天的培育,池内鳗鱼密度相对增大,普遍出现生长参差不齐及大小分化严重的现象,应及时进行大小筛选和稀疏分养;视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鳗鱼规格、出鳗规格与单产等要求及时调整放养密度;鳗鱼的捕捞、筛选和搬运等必须操作细致、动作轻巧,避免擦伤鱼体。

4、科学疾病防控及使用渔药:在鳗鱼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察鳗鱼的活动及摄食情况,鳗鱼病害的防治应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在预防上注意病原体传播途径,提高鳗体自身免疫力,正确诊断疾病,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症下药。在选用渔药时要针对不同的养殖品种、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高温或pH等)使用不同的药物,要关注渔药的成份、含量、质量、使用方法、用量、药浴时间以及相关生产厂家等信息,注意药品配伍禁忌和使用禁忌。在选择用药的时间上要恰当,应选择剂型好、有效含量高的药物,切勿贪图便宜而使用劣质假药,也不要一味盲目地追求使用高价新药。药物使用时要先用足够量的水稀释溶解后再均匀泼洒;投喂药饵时,应注意药物混合的均匀度。在确保药物作用有效的情况下,不要随意减少或增加药物的使用剂量。否则不但治不好鳗病,反而会引起鳗鱼的应激反应。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