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态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常规鱼效益不佳,那就试试这条体形与黑鱼特别相似的鱼吧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1-03-06   

白乌鳢又叫白甲乌鳢,俗称白乌鱼、白乌棒,体形与乌鳢特别相似为“棒状”,因体色呈白色或灰白色而闻名,是一种凶猛性名贵鱼类,目前主要分布于四川省嘉陵江中下游流域。白乌鳢不但肉嫩、味鲜、刺少,而且有补血、利尿等功效,同时人工养殖下表现出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出水后不易死亡等特点备受关注。随着近年来白乌鳢养殖规模呈快速增长,也使得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得到快速应用,其主要养殖技术如下。


一、养殖场地环境与池塘条件

养殖场应选择地势低洼处保水性强的池塘,四周无污染源和高大遮蔽物,养殖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pH值在7.0~8.5。池塘面积以1~3亩为宜,池塘深度为2~2.5米,蓄水深度为1.5~2米,池埂四周坚固,池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并架设操作便利的进排水系统。

二、放养前准备工作

1.清淤消毒  
鱼种放养前,对池塘进行整治与改造,达到高效健康养殖要求。排干池水、曝晒,清除过多淤泥,每亩使用50~75千克生石灰或者含有效氯25%以上的漂白粉20~25千克进行全池消毒,并对池塘进行翻耕,3~7天后开始注入新水,进水口套用60目以上的筛绢网,对水进行过滤处理。

2.设置生态浮岛  
为防止池塘水质恶化,在池塘中设置生态浮岛。用直径75毫米PVC管,在池塘中架设规格为5米×1.5米的浮式框架,框架水下部分用60目的网片封住,深入水面以下10~15厘米,防止水生植物根系被鱼类啃食,框架中间用细绳、泡沫板或竹片等作为载体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品种可以选择空心菜、水葫芦、水白菜、眼子菜等单一品种或几种配合使用。数量根据池塘的大小合理放置,一般每亩15~20个,并固定在池塘中。可起到防暑降温、提高池塘用水效率的作用,同时减少白乌鳢集群、逆水跳撞造成的损伤,降低条件性疾病发生的概率。

3.防逃、防害设施  
池塘的进水口、出水口安装防逃设施。白乌鳢平时喜好于池塘四周的水面游动,并有随水流逆流而上的习性,因此需在池塘上方架设一层天网或网片栅栏,用于防止白鹤、鱼鹰或其他野生动物进入养殖池塘捕食和白乌鳢成鱼在进水口处跳离水面。同时,还需在排水口设置双层网片,一层用于防止杂物进入排水系统,一层用于防逃。

三、苗种放养

当年鱼种放养时间为每年的6―8月,隔年鱼种放养时间为每年的3―4月。放养密度为每亩投放体重40尾/千克的白乌鳢鱼种5000~6000尾,套养80~100尾、规格50~100克/尾的鲢、鳙鱼。要求一次放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体表无伤、色泽鲜艳、抗逆反应灵敏的鱼种,鱼苗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或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处理。

四、饲料投喂

白乌鳢为肉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应选用动物性饲料或者全价高蛋白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前期可以就地取材,选择冰鲜鱼制作成鱼浆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苗种投放次日即开始投喂,养殖初期可投喂3次,中后期每日8:00和18:00各投喂一次,按鱼体重的10%~15%投喂,早晚投喂量分别占全天的1/3和2/3,每亩池塘设置1~2个料台,用于观察吃食情况,一般以1.5~2小时吃完为宜,避免过量投喂。此外,每月应定期进行分筛处理,筛出个体偏大的白乌鳢。

五、水质管理

白乌鳢养殖过程中需十分注重池塘水质调控,水质恶化不利于白乌鳢的生长,还易引发疾病,造成大面积死伤现象。因此,养殖过程除了加强生态浮岛的管理以外,需要经常观察水质情况,选用微生态制剂进行调水处理或及时进行换水处理,以保持池塘水质稳定与维持特定的水位。换水过程切忌“大排大换”,每次换水量占池塘水量的1/3左右。合理使用增氧机,有效增加水体中的溶氧,亦改善池塘水质。

六、鱼病防治

白乌鳢拥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适宜高密度养殖。养殖过程中,主要采取以防为主的措施,应重点关注杀虫、保肝、调水以及相互蚕食等。针对车轮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的危害,建议每月使用一个疗程的杀虫药进行防治。投喂全价人工配合饲料,每隔15天左右,使用保肝护肠药物拌料投喂,可有效预防肠炎病、肝胆综合征。做到定期巡视池塘,严把水质关,经常使用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微生态制剂,一方面改善水质,另一方面增加池塘有益微生物群落,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此外,定期使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杀菌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四川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苏建

火币网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