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牛羊养殖 >
热门搜索: 养殖  家禽  生态养殖  牛羊养殖  养殖猪

牛黏膜病的防治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15-11-26   
牛黏膜病的防治
      【概要】牛黏膜病又称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其临床特征是体温升高,口腔黏膜烂斑,腹泻,流产及胎儿发育异常。

    【病原】牛黏膜病病毒属披膜病毒科,瘟疫病毒属。本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对乙醚、氯仿敏感,对热甚为敏感,26℃或 37℃经24小时,90%病毒被灭活。病毒在pH值为3.0以下易被破坏,H值为8.0仍稳定。冻干或-60℃低温可保存数年。

    【流行特点】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病牛的鼻、咽、小肠黏膜、淋巴组织、口鼻眼分泌物及排泄物均含有多量病毒,可由鼻汁、泪水、流产胎儿及粪尿排出病毒。绵、山、野生鹿和羚羊也可成为传染源。本病可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主要由于摄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而感染。病畜咳嗽、剧烈呼吸、喷出传染性飞沫也可使易感牛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牛均易感,但大多数呈隐性感染,3~18月龄的小牛易感性较高, 常表现发病。绵羊、山羊、猪和鹿的易感性较低,兔有一定的感染性,其他动物均不感染。一般说来,新疫区急性病例多,老疫区则急性病例很少,隐性感染率在50%以上。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季或初春。
  【症状】潜伏期7~10天。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 40℃~42℃,一般稽留4~7天,同时伴发白细胞减少,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泌乳减少,心跳加快,呼吸急迫,咳嗽,鼻镜及口腔黏膜充血糜烂,舌上皮坏死,流涎,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汁,呼气恶臭。继而发生腹泻,最初呈水样,恶臭,以后带有纤维素性伪膜和血。如不及时治疗,因脱水和衰竭,往往于5~7天内死亡。急性病例犊牛较多见。有些病牛变为慢性,此时病牛消瘦,生长发育受阻。持续或间歇性腹泻,出现跛行。有的发生慢性蹄叶炎和严重的趾间坏死。妊娠牛发病,常引起流产或犊牛先天性缺陷,患犊多由于小脑发育不全呈现轻重不同的共济失调。

    【剖检病变】尸体剖检变化,尸体消瘦,口腔黏膜,齿龈,上腭、真胃、网胃出现溃疡及糜烂,小肠大肠黏膜呈出血坏死性炎症。此外可见心内外膜,阴道黏膜出血,淋巴结肿大和水肿,肺充血水肿、肝、肾变性,脾无明显变化。
   【诊断】病牛高热,口腔黏膜溃疡以及腹泻物含血液和广泛性的消化道出血溃疡,可做出初步诊断。但应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及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相鉴别。确诊时需要做病毒分离和鉴定,本病必须用荧抗体染色技术做出鉴定。
   【预防】应严禁从病区购进牛只。引进种牛时,必须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引入带毒牛;有条件的,可用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预防接种;一旦发生本病,对发病牛应及时隔离或急宰;牛舍、场地及用具用1%~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粪便堆积,以生物热发酵消毒处理。接触过病牛的人员,消毒后方可接触健康牛,用具也不能混用。

    【治疗】本病目前无特效治疗法。应加强护理,对症疗法。可应用收敛剂和补液等保守疗法,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

上一篇: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措施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