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家禽养殖 >
热门搜索: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养殖知识网     发布时间:2020-01-06   

2014 年4 月12 日,柳州市某鸭场从外地孵化房购买樱桃谷鸭3000 只。2014 年5 月上旬,鸭群中陆续出现食料减少、嗜睡、缩颈、软脚无力、站不稳、腹泻症状。随着病情进展,病鸭相继出现侧卧或仰卧、流泪、斜颈、转圈、摆头症状,最后抽搐死亡。曾用环丙沙星、土霉素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到鸭群疫情平息时共死亡病鸭300 余只,死亡率达10%。剖检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结膜炎、输卵管炎、脑膜炎和尿酸盐沉积。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经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1 临床症状

最初病鸭食欲减退,嗜睡,缩颈或用嘴抵地面,腿软无力,不愿走动或行动蹒跚,共济失调;眼、鼻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鼻窦肿大;淡绿色稀便;濒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头颈震颤,角弓反张,不久抽搐而死,病程2~3 d。部分幸存病鸭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病鸭发育不良,头颈歪斜,转圈或倒退运动。病鸭逐渐消瘦,因不能采食最后衰竭死亡。

2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鸭6 只,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璧的炎症为主。心包膜被覆一层灰白、灰黄色干酪样渗出物,心包液淡黄色、增多;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或灰黄色的纤维素膜,气囊混浊增厚,有絮状或块状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脾脏肿大,呈红灰色斑驳状;胸壁有淡黄色胶样渗出物;病程稍长者可见关节肿胀,关节液增多。

3 实验室检验 3.1 涂片镜检

取病鸭的肝、脾涂片,用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阴性的小杆菌;取心血、脾、肝涂片,用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端浓染的小杆菌。

3.2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脑、心包渗出物或肝等,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和巧克力琼脂平板上,置CO2 培养箱中37℃培养24~48 h,观察结果。可见在鲜血琼脂平板上长出凸起、边缘整齐、透明、有光泽、奶油状菌落,不溶血;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凸起、乳白色半透明露滴状、直径为 1 mm 的菌落;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未见菌落生长。

3.3 生化试验

将分离的细菌进行生化试验,结果大多数菌株不发酵碳水化合物,少数菌株对萄萄糖、果糖、麦芽糠发酵,产酸不产气;不产生吲哚和硫化氢;不还原硝酸盐;不能利用柠檬酸盐;M.R 和V-P 试验阴性;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3.4 动物接种试验

将纯培养物用生理盐水稀释成细菌含量为 109CFU/mL 菌悬液,取10 日龄健康雏鸭16 只做致病性试验。分别从脚蹼注入菌悬液0.5 mL/ 只,注射 12~48 h 陆续发病。隔离饲养1 周,对病死鸭进行剖检,逐一记录其症状、病变。从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看,在1~5 d 内试验雏鸭均陆续发病死亡,且出现与鸭传染性浆膜炎相同的症状和病变。

4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该病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做好药物预防与免疫接种工作,不到有本病的地区引种。常发本病的鸭场可在易感日龄使用敏感药物预防,雏鸭在7~10 日龄接种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灭活菌,可有效预防本病。选择敏感药物对发病鸭进行治疗。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菌必治、头孢噻肟等药物敏感。对该群鸭按每L 水100 mg 氟苯尼考进行饮水,连用5 d;同时用庆大霉素对出现症状的病鸭按4 mg/kg 体重的剂量肌肉注射,每日2 次,连用3 d。经采取上述措施后,病鸭逐步康复,健康鸭不再感染,病情得到了控制。

6 小结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2~3 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本病在临床上常误诊为鸭大肠杆菌病、鸭霍乱等,应进行鉴别诊断。本病一旦传入鸭场,病原在鸭场持续存在,常引起幼鸭感染,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推荐图文